疫情与酷热交织的春夏,足不出户,时间陡然多了出来,于是我学会了刷手机。一开始读某些平台推送的网文,似乎没有给我太好的印象。一句话能说清的事,却先设置一个骇人听闻的标题,七曲八绕九转弯,讲一大堆废话,最后才回到原点;有的甚至制造虚假新闻,给受众不良的心理暗示;至于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生造字、无厘头表述之类已不值一提。后来我才明白,有些是为了吸引流量故意为之。当然,我也不时能看到一些颇具理性、有思想深度、可读性强的文章,不由令人击节叹赏。

我还学会了看短视频。那更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江湖,有宏观经济解读,有时事热点评论,有挖空心思的恶搞和戏谑,有生活知识售卖、未来发展预言,也有人教你如何做菜、如何学说方言,等等,其中不乏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之流。林林总总,无非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取信任感、依赖感,以赚取流量。无数人一有空就拿起手机,刷视频打发时间。

最近,我浏览了几位年轻人的脱口秀表演。他们大多从自身经历出发,幽默地讲述大学生活、恋爱故事、工作经历、社会代沟等,以冷面滑稽的形式激起阵阵笑声。他们虽然不老到,却有各自独特的生活体验,有独具风格的语言,不需要刻意创作就能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台下观众发出的笑声是由衷的,绝非那些预先装在罐子里的傻笑。我不愿放下手机,不得不连接充电器,继续观看。

我想起那天无意中刷到一段视频,是已故评弹老艺人蒋云仙演唱的《旧货摊》,屏息凝神听了一遍,回味绵长,令人欲罢不能:“脚踏车铃糊刷帚。广勺柄,铲刀头,针线藤匾帐扎钩。酒竹端、油漏斗,香烟灰缸状元筹。纱外套、花箭衣,蛀虫索落里格老羊皮……”她由缓而快,用苏白贯口报出了一连串昔日天桥市场旧货摊所售卖的种种物品。且不说她娴熟高超的技巧令人赞叹,光从这些让今天的人们深感陌生的名词来看,便足以体味时代变迁的巨大反差。后来我也看到青年演员的模仿之作,功力就明显不如了。

或许出于兴趣,我会留意一些戏曲类的短视频。无论是越剧、沪剧、锡剧,还是京剧,平台上都有经典唱段的剪辑,声情并茂,且配有字幕。在舞台演出不易的当下,能有机会欣赏那些传统剧目,短视频功莫大焉。我常见不少年轻人甚至十来岁孩子的演唱视频,看起来他们朴实无华、乳臭未干,却一个个唱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而我从未在平台上看到过昆曲剧目的表演。仔细想想也可以理解,讲究短平快的视频,在一两分钟内是无法展示昆曲的纡徐委婉、一唱三叹的。

有时候,我也会欣赏西北民歌。与江南民歌不同,西北民歌是一种来自黄土地深处的声音,是一种按捺不住内心欲望的冲动。男声将粗犷汉子的情感表露得淋漓尽致。女声则细腻委婉,映现一颗柔软而深沉的心。歌声中,他们对恋人的称呼是“哥哥”和“妹妹”,极少出现“爱”字,却借助于艰辛生活的细节描绘,将爱情表达得浃沦肌髓。视频中,女孩眉眼间流露的羞涩尽显天真淳朴,正因为如此,才愈加珍贵。倾听中,我仿佛感到一阵阵挟带着沙粒的西北风刮过自己的脸庞。谁能告诉我,在人工智能时代,站在黄昏的岔路口多年苦苦等待哥哥的妹子,还会痴心依旧吗?

夜阑时分,我会陷入沉思,手机耗去了我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我究竟获得了什么呢?是心理抚慰、寂寞排遣、庸常娱乐,还是碎片化的知识、真假莫辨的启迪?似乎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然而,这恰恰是一个不可漠视的存在,有人还甘愿为之上瘾。

在手机左右时间的今天,掌中江湖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谁都发觉自媒体平台让人染上了某些毛病,却难以找到病因,并对症下药。有人认为传统媒体已经被自媒体击溃,有人则认为自媒体过度包装,生产泡沫信息,难以持久。对于普通受众来说,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以有限的时间面对诸多纷繁复杂的信息,就要学会筛选、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这向受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是,碎片化信息纷至沓来,难免令人手足无措。

没有受众,就没有流量,这是一条真理。5G时代的到来推进流量变现,更拓宽了人们自由选择的空间,但最终的选择权毕竟是在自己手上。所以,面对光怪陆离的信息流,我们不能不假思索地拿起手机,赖在“舒适区”,追逐泛娱乐化、浅薄空洞的内容,要学会有所思考、有所选择、有所鉴别,才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