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坐落于陕西南部,那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小城,汉水包裹着山脉,冲积而成的平原滋养了四季如春的“天汉”。那里的人们喜食大米,当地产出的籼米,米粒细长且色泽清透,做成米饭浓香四溢、久放不馊。

还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外婆去田间玩耍。春日温暖而明媚,我时常坐在田埂上,看着双脚踩进水田里的人们在插秧,柔软的泥土里孕育着秧苗的勃勃生机,我总想跟着大人们一起下到水田里试一试,不过插秧是个技术活,需要手脚的配合,年幼的我在稻田里站立艰难,根本插不稳秧苗。

转眼间,阵阵秋风吹得满园稻花香,沉甸甸的谷粒将稻秆压弯了腰,等到人们收割完新稻,便取出去年的籼米蒸米面皮,以此庆祝新一年的丰收。外婆说蒸米面皮绝对不能用新米,一定要用陈米,米面皮才能爽滑劲道。

将泡好的籼米倒进石磨,一圈圈地转动着磨盘,白白的米浆顺着石槽流动……柴火烧旺,架上大蒸笼,盖上锅盖,不出三分钟,鼓着大泡的米面皮就出锅了,摞在一起的米面皮洁白似雪,散发着谷物的香气。

若是遇到丰收年,夏天也可以吃上美味的凉拌米面皮,配着冰镇好的菜豆腐汤,消暑解乏,那滋味堪称一绝。直到岁末年关,只要碰上值得庆祝的时刻,冒着热气的米面皮便会被端上桌,亲朋好友齐聚一堂,碗筷碰撞间,温暖且柔软的米面皮在嘴里化开,伴随着酸辣麻香的汤汁缓缓入胃。

记忆里,凡是遇上值得庆贺的日子,一定会有米面皮的身影。

长大后,去西安求学,同学们总是说“汉中米皮”,对我口中的“米面皮”很是不解,“为什么你要说米面皮?凉皮里怎么可能既有米又有面呢?”

回家后我问母亲,才知道“米面”并不是错称,它的意思是将米磨成像面粉那样,所以叫“米面”,与之对应的还有“面面”。

后来我在网络美食视频里看到了广东肠粉的做法,不由得惊讶于中国的饮食文化,生活在不同地域的祖先们同样选择将米磨成米浆蒸熟,而北邻关中平原的地理位置,让它多了一味灵魂——油泼辣子。蒸熟的米面皮软糯爽口,混合着那一勺油泼辣子,红油伴着雪白的皮,香气四溢,入口即化!

中国的传统饮食最能代表中国的历史文化,美食总是不经意间透露着祖先们的智慧结晶。可以想象,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人们就地取材创造了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美味,用那一方富饶的水土养了一方的百姓。

一碗小小的米面皮,向世人诉说着它是来自一个雨水充足、盛产稻谷的地方。不但如此,它自身所蕴藏的香辣味告诉大家,可别忘了老秦人的热情与蓬勃,原来中国小吃竟然如此妙不可言。

长大之后走南闯北的我,吃着各地的美食,总会想着它们是不是也一样诉说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故事,这就是中国的小吃总是带着地名的原因。被那片土地滋养过的人们,烙着地域的印记走出家乡、走向世界,却总是无法忘怀那片土地所孕育的味道。

无数个清晨睁眼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了热气腾腾的大蒸笼,新鲜出炉的米面皮被竹板划成粗粗的长条后揽进白瓷碗里,一勺红油辣子,一勺秘制调料水,一勺香醋,一勺盐,端上桌后让食客们大快朵颐,那夹杂着米面皮香味的嘈杂声,成了唤醒这座城市独有的声音。

世人只道西安好,千年古都、繁华依旧,却忘了那个紧邻西安的小城,它也有独有的历史和文化……多少个日日夜夜,那个倚着秦岭、环抱汉水的陕南小城,用那一碗碗小吃传递着自己的气息。烟雨下江南,“小江南”里的人和事,风景如画,岁月倚着平静,道一句安宁。

后来,我又在很多城市看到了“汉中米皮”。也许它的叫法和口味都不那么正宗,却是游子们对家乡最美好的依恋。对我来说,在他乡之时、在穷困之际,它是那么的美味又便宜,无时无刻不熨帖着我孤寂的灵魂。

记得网络上一直都有豆腐脑咸甜之争,与其说是人们对自己家乡味道的坚持,不如说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若是不爱那些传统的味道,又何必花那么多时间为它正名呢?

不过,何必苛求呢?也许有一天它们的味道变了,也许慢慢的,它们好像没那么正宗了,它们的改变不也正是我们的改变吗?我们长大了,不再执迷于记忆里的味道,想要重新就地取材、烹出更加鲜美的味道,想让它们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想让它们在变化中生生不息,想让它们的名字流传千古。

如何将这些记忆里的小吃发扬光大,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想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一定能够频繁地走进全球百姓的餐桌,让更多的人知晓、认可。等到那时,我们才算没有辜负它们的养育和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