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这是歌曲《愚公移山》里的歌词,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想到红旗渠:红旗渠不就是现实版的“愚公移山”吗?
作为一名“70后”,我原来对红旗渠只是有些非常模糊的印象,这印象来自于小时候看的同名纪录片。片中那些腰上绑着绳子、身子吊在半山腰的“空中飞人”让人印象深刻。直到现在,一说起红旗渠,我首先想到的还是这些好像在表演杂技的人。
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一次系统学习,让我对红旗渠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那些我印象中的“空中飞人”,其实是空中除险的特殊工作人员,也是当年10万大军奋战太行修建红旗渠的一个缩影。
那次学习不到三天,但日程紧凑,连晚上都安排了晚自习,学习可谓入耳入脑入心。在纪念馆里,我观看图片实物,听工作人员讲解,了解红旗渠的修建背景以及经历的种种风波;在干部学院,我学习关于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以及对当代的启示;还有几场极具特色的视听教学、几千米渠路的实地体验,让我对红旗渠的印象逐渐丰满,感受逐渐深刻。
很多伟大都来源于平凡和简单。就红旗渠来说,当初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应该没想也不会想做这件事有多伟大。而这伟大只是源于他们一个非常简单的初心:引漳入林,改变缺水面貌!
以杨贵为代表的领导班子的初心,来源于他们想真正为林县百姓做点实事。那时,杨贵在林县当县委书记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当地群众用水有多难,他最了解,自然条件有多恶劣,他也比所有人都清楚,想让“漳河之水天上来”,他也更加明白有多难。
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工程一旦开工,就再没有回头箭,事成可以造福一方百姓。但与高回报相伴的还有高风险:不管是半途而废,留下一个烂摊子,还是工程技术勘察与设计施工出现偏差或失误,他自己都要背负骂名,甚至身败名裂;带给林县人民的,还有更深的绝望,毕竟红旗渠不是他们为改变命运所做的第一件事。所以,当红旗渠在太行山上蜿蜒行进的时候,以杨贵为代表的领导班子也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在压力面前,领导班子把心系群众、造福一方放在前面,把个人的荣辱放在后面,以勇气、决心、作为书写了“担当”二字。
林县人民的初心,来自于他们对水、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红旗渠的修建,天时(三年困难时期)地利(巍巍太行险峻难攀)都不具备,注定这一工程的艰苦性和危险性。面对这一旷日持久的浩大工程,苦了若干年的林县人民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苦熬还是苦干?苦熬,不但自己苦,留给后人的还是一样没有希望的苦熬。他们选择了苦干。
然而,只有主观的愿望和高涨的热情显然是不够的。修渠指挥部开始想得也很简单:修渠需要7万米,咱们出10万人,7万人每人只需要修一米,其余3万人搞后勤。没有把困难想在前面,后果就是管理的无序和失控,导致工程几乎半途而废。
盘阳会议堪称修渠路上的遵义会议。指挥部门意识到了这种无序状态潜在的危险,及时调整战略策略。比如,调整施工顺序,让大家尽快看到成果,增强信心;当由于经济困难全国进行百日修整时,他们保留了小范围施工,避免让工程全面搁置;还加强了工程监理制度建设;等等。今天看来,红旗渠的胜利建成,除了苦干,巧干、会干也是关键。红旗渠不仅饱含着林县人民的汗水,更蕴含了先进的管理理念,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今天,在林州市(原林县)的大地上,红旗渠仍然在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上发挥着积极作用。红旗渠带给当地人民的,不仅是他们世代盼望的珍贵的水,更是和渠水一起流淌的红旗渠精神。
几十年来,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林县人民从战太行到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彻底摘掉了贫困落后的帽子,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在河南省名列前茅。
流淌的是渠水,沉淀的是精神。
渠水无声,精神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