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苏州全市实施“千村故事传承工程”,以弘扬江南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为主题,助力乡村振兴。我有机会参与其中,并执笔编写“花桥镇卷”。进入工作状态后却发现,花桥镇(花桥经济开发区)是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商务城。昔日的村落早已不复存在,被十几个社区所替代。阡陌沟渠、篱笆竹园的景象只存留在遥远的记忆中。
改革开放以来,花桥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为主导,形成了以电子商务、游戏创意、大数据产业、会展旅游为特色的产业格局;放大苏州轨交、上海轨交11号线无缝衔接的良好机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全面对标上海虹桥商务区和“五大新城”,全方位学习复制上海制度之新、理念之新,努力扬产业之长、焕城市之新、造民生之福,城镇面貌已为之大变。
我不由想起,1928—1934年,黄炎培先生领导中华职业教育社,把临近上海的花桥徐公桥村作为第一实验区,以乡村自治、教育普及、生产充裕、娱乐改良为宗旨,实施了一系列乡村改革试验,给百年后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发展开创了先河。
我又想起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在这部代表作中,费孝通先生围绕四个关键词论述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它们分别是土气、不流动性、聚村而居、熟人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这深刻地揭示了乡土的本质。
然而,位于苏沪交界处的花桥镇,如今何处见乡土?
你看,这里楼宇耸峙、绿地繁茂、地铁纵贯、“海派”大气,人流、物流、信息流时刻涌动。拥有万亩良田的天福生态园稻禾吐穗,瓜果飘香。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变身为一个个智能化管理的住宅区。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新花桥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不断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融洽社区邻里关系,充分显示了社区文化的时代特色。然而,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神州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城市化运动和现代科技,更给乡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新时代给“乡土”这个词语赋予崭新的内涵,我们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对其作全新的认识。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无数次去往花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走近乡土。这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历史悠久,交通便捷,人文荟萃,早在6000多年前就形成了冲积陆地,邻近长江入海口的堤岸冈身。花桥在春秋时期是军事防御要地,在西汉时期已建有村落。勤劳智慧的先人们筚路蓝缕,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无论古代先贤还是当代英杰,无论文物考古还是历史遗存,无论乡风民俗还是珍贵非遗,无论田园特产还是生态文明,花桥都有许多值得自豪、值得记载、值得传颂的故事存留在乡土之中。尽管传统意义上的乡土载体已有所改变,但社区管理的格局足以形成“文脉之旅”“赏艺江南”“湿地研学”等体验主题,促使文化渗透城镇肌理、融入群众生活。
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花桥历经变迁,从大禹太湖治水工地到吴越争霸的军事要地,从一个寂寂无名的集镇到崛起于苏沪交界处的现代化商务城,从两腿弯弯泥里拖的农耕岁月到瞬息万变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在花桥的人们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前人千百年来的夙愿。
我在花桥镇的中央公园漫步。放眼望去,一座以花纹点缀的长桥,彩虹一般跨越水面,现代而又传统,豪迈而又秀美。高高射向空中的喷泉水帘如雾,背衬着几幢气势不凡的总部大楼。绿荫笼罩、花团锦簇的滨水区,分布着艺术座椅、光影景亭、梅花林和步行道。为纪念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而建的展馆拔地而起,清朗书香与咖啡浓香悄然交融。
此刻,谁说这不是社区里的“乡土”?有谁不喜爱这样丰厚的“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