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从坑娃娃抓起?切莫以为标题写错了,看看周遭朋友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遭遇,便知此言不虚。
在央视工作的朋友有个两岁多的可爱儿子,今年“六一”儿童节来临前夕,按说应该好好为茁壮成长的孩子庆贺一番,但朋友却为儿子上幼儿园问题而夜不成寐、茶饭不思,为了进入心目中理想的幼儿园四处奔波、不惜血本,甚至准备从一线记者退居二线编辑……为了孩子的前途,如此优秀人才,陷入了找不到北的魔症状。
这个“六一”,不知有多少父母为孩子能不能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而绞尽脑汁,竭尽所能,甚至疯疯颠颠;亦不知有多少孩子背着一大堆“兴趣课”,熬过一个并不快乐的节日。考察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烦恼和无奈,孩子教育问题之苦绝对名列前茅。
长久以来,奥数、“兴趣班”等等就成了千夫所指,人人抱着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态大吐苦水。近年来,北京等城市的孩子上不了幼儿园也引发公愤。曾有北京媒体报道,某公立幼儿园对外招生,名额居然只有10个——大量名额都让“关系”给拐走了,没有门路的一位家长为了让孩子报上名,全家总动员提前到幼儿园门口排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值日班,爸爸妈妈值夜班,如此前赴后继连排七天七夜,总算抢得一席,但这还只是报上了名,能否被录取,还得看孩子能不能过幼儿园的“考试关”。
教育诸难中,最难的恐怕是“小升初”。按说,原来小学升初中采用考试遴选的方法,多少还相对公平,即便是寒门弟子,凭一己刻苦和才学也有机会考上好学校。后来不知哪位拍脑门的号称要推行“教育公平”改革,取消了统考。结果“教育公平”没实现,反而让原本还算“干净”的一些好学校意外收获了腐败的权力,演绎出“择校费”之类的教育腐败。近年来,多个城市的中小学校长因教育寻租而被曝光,实际上就是被这种从天而降的腐败权力“大馅饼”给砸晕的!
周遭朋友的孩子,有不少已到了“小升初”,每次聚在一起,说起为孩子择校之苦之难之痛,无不咬牙切齿,每个人都有惊心动魄、血泪斑斑的故事。
有朋友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名牌小学,辗转反复找人批了条子,这才有了交赞助费的资格。那天,她抱着4万元现金到那所小学交钱,门外已排着一长溜等着交钱的家长——当然都是有领导批条的。轮到她进屋,里面只有校长、会计两个人,外加一台点钞机。4万元恭恭敬敬地交上去,点钞机哗哗地点完,校长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下孩子的姓名,一句“回去在家等着吧!”眼皮就懒得再抬了。朋友疑惑,收完钱,怎么连发票也不开呢?哪怕开张白条也行啊。但又不敢问,怕说错话惹恼校长、害了孩子。忐忑不安地走出门,询问门外的家长,遭到一阵耻笑:“这种事也想要发票?疯了吧!”后来她了解到,每个人手里的批条含金量都不一样,比她“条子硬”的,只需交2万甚至不交钱,当然也有比她“条子软”的,交得比她还多。一周后,她收到孩子的入学通知书。可见,教育腐败也是讲信用的,否则也搞不长久。
又有朋友为了孩子能升上好中学,早早就开始了铺垫,几年间为打通各种关节花费无数。谁想朝令夕改的“小升初”政策却将其玩弄于股掌之间,孩子准备升初中那年,竟然变了,早些年的“备战”和“关系”投资一夜付之东流,只好另辟蹊径。那些天,朋友从银行取出10万元,紧急动员各种关系,却迟迟送不出去,急得双眼通红、满嘴起泡,嘴里神神叨叨,多次悲愤地表示:“我都想到教育部门去自焚了。”朋友们极其为她担心,生怕出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过有一天,她突然喜气洋洋、满面红光地出现了,原来那10万元终于成功地“赞助”了一个好学校,当然她一生中最难熬的几天也戛然中止了。这一事件也证明:狗逼急了,能跳墙。国人在教育问题上被逼急了,想把辛苦赚得的血汗钱白白地送出去,也还是有办法的。
其实,即使进入好学校,也未必省心。有位朋友的儿子聪明争气,在北京海淀区某名牌小学成绩名列前茅,前途可谓无量。但在一篇博文中朋友还是表达了一连串的“害怕”,担心儿子“被学习”的奥数、“兴趣班”之类其实完全不符合他的心愿,尤其是担心儿子“被虚假的知识蒙蔽,从而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担心“生活在谎言中的孩子丧失说真话的能力,或者干脆变成个伪君子”。
说到底,教育问题也是阶层、资源、资本、权力等等的现实配置图,为孩子教育而疲于奔命、呕心沥血的,基本上都是近些年崛起的中产阶级,兜里有了不多不少的几个闲钱,明白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但又不具备足够强大的权力和资本,只好竭尽所能,拼死拼活地“购买”教育资源,试图让孩子更上一层楼,至少也得延续中产的血统。
相比之下,那些生活在温饱线上的普通工薪阶层,没有心思、更没有能力做“非份之想”,至于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农民工子女,甚至连农民工兄弟自己开办的“子弟学校”都为一些城市所不容。而那些财大气粗的老板可以将孩子送到贵族学校,某些有权力、“关系”资源的更无子女上学之忧。我曾路过一所经常在报纸上抛头露面、地处一风景名胜点的名牌中学,宽敞的操场、漂亮的教学楼令人惊羡,心里就有了一个梦想:“以后我的女儿能来这里上学就好了”,后来才知道那压根儿不是梦想,而是妄想。原来,这所名牌中学并非为普通百姓而开,而是专门接收那些出身不凡的孩子。
当然也有豪气冲天的,有朋友就慷慨激昂地大嚷:“以后决不让孩子往奥数、‘兴趣班’这种火坑里跳,上什么学校都能出人才!”他的豪言壮语被一帮“过来人”嗤之以鼻,但大家很快又原谅了他。为什么?因为他的娃还在娘的肚子里,他至少还能外强中干地过几年嘴瘾,也算是替大家出了一点恶气。
我的女儿也是两岁多了,快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孩子出生前,有朋友告诫我,孩子的教育将“让你套上20多年枷锁”,当时我还不信这个邪,但孩子出生后,看到周围朋友为孩子教育而奔波的辛酸经历,我彻底叹服了,颇具后悔之心,但把娃塞回她娘肚子里已不现实,只好面对现实。一年多前,看到北京诸多孩子无法上幼儿园的消息,我和孩子她娘就急了,赶紧到附近几家幼儿园都报了名,还准备送孩子去上亲子班,这叫“蹲坑”,也就是提前在幼儿园占个坑,以便日后能优先进入幼儿园。岂料“蹲坑”也要排队,直到今天,这个“坑”也没“蹲”上。
在这个“六一”,看到不谙世事的女儿开心地嘻戏,想到她几年后就可能被奥数、“兴趣班”之类压得喘不过气、童趣全无,想到她快乐的童年如此短暂,不知道还能享受多少无忧的时光,我的心里充满了忧伤。
对于孩子上学之难,对于教育腐败之恶,人人愤而攻之。但骂归骂,批管批,现状的改变却似乎十分艰难,近年来的教改措施层出不穷,改革效果也是令人生疑。因为奥数、“兴趣班”之类,及其背后的巨大利益和产业链,早已和教育体制和国民心态唇齿相依,利益集团固然不愿放手,普通百姓虽然人人清楚那些玩意儿是扼杀孩子天性、剥夺孩子自由,还不是人人争先恐后、奋不顾身地推着孩子往火坑跳——不跳行吗?不跳就没有孩子的将来!有名言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眼下的教育现状,却无奈地变成了“教育要从坑娃娃抓起”。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刘梦熊大声疾呼:“中国教育界弊端已到了民怨沸腾的地步。” 这是坊间情绪的真实写照。好在教育问题已引起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划出了未来教改的路线图。期望这样的改革不只是止于纸面,而是扎扎实实地付诸于现实,因为归根结底,教育不仅关乎当下的社会和谐,更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