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天,清宫戏、古装偶像剧在各大网播平台和卫视频道成功占据黄金时段,掀起暑期档收视高潮,尤其是反映清朝乾隆年间后宫故事的《延禧攻略》的播放和讨论热度一度居高不下,形成引发全民收视热的“延禧现象”。该剧集画面唯美、故事紧凑、演技在线,尤其在服装、化装、道具方面十分用心,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至收官时总播放量已破140亿。此剧在我国内地掀起收视狂潮后,又被东南亚、北美等多个地区和国家引进,成为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又一代表。剧中对我国传统手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昆曲、中医药理、金丝镶嵌、绒花、缂丝团扇、各式绣品、古典家具的还原,以及对乾隆年间宫廷妆容如小两把头发式、柳叶眉、一耳三钳、点绛唇和室内陈设的真实反映,受到了大批观众的追捧热议,不少延伸文章将电视剧的精致细节称为中国奢侈品的真正打开方式以及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再现。
近年来我国文化生活领域中,研习国学、参观博物馆、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人数不断上升,文博文创衍生品热卖,文博类纪录片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叫好叫座,可见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已经成为大众休闲娱乐和民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并占据越来越突出的位置。这一方面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文化语境相关,传统文化无疑是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文化根基和强大软实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慕和追寻这一社会现实,以及对重获民族文化自信的迫切心理需求。
我国现代史上曾掀起几次大的文化热潮。发生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80年代的“文化热”将注意力放在“开眼看世界”,并成为理论界和文化阶层开展自身批判反思和理性重建的体现,代表着中国走向世界的努力以及对西方启蒙思想和现代理念的吸收;当前的传统文化热则更多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集中于流行文化、大众文化领域,有时其影响波及海外,展现了中国登上世界舞台、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并积极融入世界多极化潮流的努力。复兴传统文化既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主要内容。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其重要著作《文明的进程》中分别解释了何为文化和文明。埃利亚斯认为,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独特精神气质,是民族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历史的积淀;而文明则是人类共同的东西,始终处于运动之中,至少指一个过程的结果。相较于作为历史积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就是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和自我更新的;也可以说,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历史维度,提醒我们往前追溯,回顾过去的思想、艺术和宗教,而文明则具有未来指向,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演化预示着文明的前途和走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重提传统文化,意味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的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传播方式使传统融入当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由于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的民族特性和精神气质,因之也就成为中华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和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国际社会有关中国的各种论调也越来越多,主要集中于“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等,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其中也不乏担忧和警戒。这个崛起的中国形象背后的国际语境,成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自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乔舒亚•库柏•雷默的《北京共识》发表以来,“中国崛起”或“中国模式”就成为热议话题,近年来外国媒体愈加频繁地将“崛起”与“威胁”联系起来,似乎“中国崛起”必然威胁世界秩序。这实质上是将中国形象进行意识形态化,认为中国是西方的潜在敌人,这与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固有偏见有关。20世纪90年代,亨廷顿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认为后冷战时代世界范围的冲突主要由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引起,文明或文化将成为引起合作或争议的前提。一直以来,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困境就在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其间隐含着古老与现代、落后与进步的话语等级秩序,并进一步成为诱导冲突的关键因素。事实上,“文明冲突论”具有浓厚的文化决定论和文化霸权色彩,将解决不同文明间关系的方式引向分裂和对抗,而事实上这种差异还可以通过对话的和平方式解决。从“文明的冲突”走向“文化的对话”,中国如何塑造好自身形象、化解外部敌意至关重要。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主动积极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打破部分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歪曲和妖魔化,向世人展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且负责任的良好大国形象。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遵循,要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出海是关键。遍及全球的孔子学院是一个典型代表,但孔子学院仍属于传统文化传播的范畴,即通过传统文化课程传授中华文化,其覆盖面有限,且由于排斥心理和水土不服而难以融入当地文化。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借助影视、动漫、文博文创产品等类型多样的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价值观念,往往更具吸引力也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在一定意义上,“延禧现象”和各类文化热潮的出现代表了当前传统文化复归这一大趋向,但与过去由社会现实关切引发知识界的普遍关注不同,当前这种由新媒体造势并不断推波助澜带来的全民讨论热度,展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流行化传播面向。“延禧现象”在引爆内地收视后走出国门的事实说明,要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不仅要在传播方式上与时俱进,更重要的是把好质量关,积极推介优秀文化作品。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利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努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心创作出质量扎实、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提高文化软实力,才能不断拓展和深化海外文化传播。
一是要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多元的特征,拓展海外传播内容和形式。谈起中华文化,很多人马上联想到儒家经典,但实际上,除了汉民族的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也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正是多民族共有的中华文化大家庭才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我国历史上的很多时期都出现了民族文化大交融的局面,如魏晋、唐、五代十国、辽金,最晚近的如清朝满蒙文化与汉文化间的相互吸收和融合,在建筑、礼制、服饰、饮食、音乐、舞蹈等文化的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形成了中华文化多元竞胜、异彩纷呈的局面。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各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拓宽思路和视野,在内容上博采众长进行深挖、做实、精雕,在形式上运用现代手段和创新方式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包装并多平台多维度呈现,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吸引力。
二是要运用多样化的生动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要改变思维定式,克服陈旧、意识形态化的外宣模式,代之以生动的语言和多样化手段,即从宣传思维转变为故事思维。对于“讲什么”“如何讲”的问题,需要从总体上顺应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坚持中华文化的基本立场,把握国际传播格局和主流舆论,以对话和交流的姿态主动回应外部声音。具体而言,文化传播的故事思维意味着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改变过去官方一言堂的表述模式,让民间组织和社会群体更多参与中国故事的讲述,消除受众抵触心理,让中国故事更加鲜活、更加接地气,真正发挥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同时精心设置故事内容和讲述方式,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设置多样化分层的传播渠道,打造立体、多维、高效的对外文化传播体系,通过引起受众兴趣和精神共鸣使故事自身说话,达到增进情感交流和促进文化传播的效果。例如讲述非遗故事,除了常规的非遗活动展示、非遗文化展览等方式之外,电视剧《延禧攻略》可以说是意外地使非遗大火了一把。当然这离不开剧组前期的用心考察和准备,只有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为海内外观众呈现这出精彩的视觉盛宴。电视剧虽然讲的是古代故事,但传统文化精粹的生动呈现仍对当代观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并带给观众体验古老文化的真实感动。
三是要主动输出中华文化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念。这是对外文化传播的最高层次,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关系到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国内外舆论环境的营造,也体现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对外传播能力。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话语霸权,实质上是西方思想观念大行其道。但广阔的世界舞台不能只有一种价值观念。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和东方大国,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也在于它能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面对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优化本土文化形象(符号)、做强本土文化品牌、输出中华文化观念十分关键,只有首先确立本土文化自信,才能打破西方媒体的话语垄断,在文化“走出去”中占据主动权。需充分认识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着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精神气质,结合世界局势和时代发展语境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提炼,巧妙地融入故事逻辑中,在故事讲述中呈现并诠释中华文化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积极传递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提高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